会议专题

青藏高原中部地区的雷暴和闪电特征

本文对青藏高原的雷暴和雷电活动特征进行了观测和研究,发现高原上夏季雷暴云出现频繁,且大多呈三极性电荷结构,云中的非感应起电机制是三极性电荷结构的主要原因,固态降水是云底正电荷层的主要贡献者.青藏高原地区雷暴一般较弱,闪电频数平均每分钟大约只有1个.云闪的发生比例较高,为81.2%,地闪发生比例为18.8%,正地闪所占比例为17.7%.单闪击地闪占总地闪的一半,带有连续电流的地闪在地闪中所占比例为18.4%,连续电流平均持续时间是127ms.高原上的闪电活动与对流性降水量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流有效位能不是决定雷暴发生和闪电活动多少的唯一因素.

雷暴放电 青藏高原 闪电特征 电荷结构

郄秀书 谢屹然 张彤 张广庶 孔祥贞 王怀斌 张义军 董万胜 赵阳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国内会议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北京

中文

331-334

2004-10-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