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河南冷锋云系云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增雨潜力研究

本文用中尺度模式和云模式相结合模拟研究了云系结构、降水形成微物理机制,通过云结构分析和降水形成环节研究人工增雨潜力的要素,提出了综合判断增与潜力的方法.结果表明:在云系的不同部位,云的垂直结构是不同的,云系中含水量中心有3个高度:高层冰云由冰晶和雪组成,含水量中心在300hpa高度;中层云是冰水混合层,云含水量中心在600-650hpa之间高度;低层云在800-900hpa之间高度,完全由液水组成.这些含水量中心的高度大体上与凝结率的极大值的高度对应.在锋面云系不同部位,三层云有不同的组合.多层云是云系的主要宏观结构特征,说明”催化-供给”云体系是冷锋降水云系的主要降水机制.在云结构和降水机制研究基础上分析了云的人工增雨潜力要素:(1)云的分层结构.指出具有”催化-供给”体系的云,冷云过程对降水的贡献较大,冷云催化增雨潜力也可能较大;(2)降水形成环节.云中冰晶浓度、水汽含量、过冷水含量是发动冷云降水的主要因素:水汽和过冷水对降水贡献相当,不但过冷云水是个引晶催化条件参数,水汽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作为”催化-供给”云中供给云的一部分,暖云中云水含量和云厚也是冷云催化增雨的重要因素;(3)冰相粒子对降水的贡献.对引晶催化增雨来说,只有冷云过程对降水贡献较大的自然云,人工引晶催化才有效果.增雨潜力大小要考虑冰相粒子对降水的贡献;(4)降水效率,指出并非降水效率低的云增雨潜力就一定高.从分析云水消耗的过程入手,计算云水滞留效率,结合凝结水降水效率评估增雨潜力.(5)云中状态.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定性综合判断增雨潜力的思路.

人工降雨 云系结构 增雨潜力

洪延超 周菲菲 李宏宇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国内会议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北京

中文

43-56

2004-10-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