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华南梅雨和江淮梅雨的旱涝对比及异常年高空环流特征分析

本文参考Ting和Wang彩统计手段划分降水区的方法,先计算全国160年站5~6月、6~7月平均的降水标准差,分别得到华南和江淮地区降水变率最大的测站.然后以分别以这两个测站为基点,计算其与160个站的单点相关,得到降水的空间相关图.相关系数在基点处为1,然后向周围逐渐减小,显著相关的区域代表了较为一致的降水变率.将这些测站的平均降水量分别表征华南梅雨和江淮梅雨,再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简称ISP)就是先求出降水量γ分布根率,然后计算其正态分布的逆累积分布函数.为了进行华南梅雨和江淮梅雨的比较,统一将旱涝等级分成7个等级,并且各等级出现的频率定义为:1级重涝5%,2级中涝10%,3级轻涝15%,4级正常40%,5级轻旱15%,6级中旱10%,7级重旱5%,据此确定1951~2000年50年华南梅雨和江淮梅雨的旱涝分布,对比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由合成分析、t检验等统计方法寻求与不同类型降水年相应的高度场和风场.结果表明,近50年华南梅雨涝事件显著而旱事件不显著,梅雨量总体呈趋旱的趋势,而江淮梅雨涝(旱)事件均很显著,吴趋涝的趋势,无论是华南梅雨还是江淮梅雨,洪涝强度均大于干旱强度.对比分析旱涝异常年高空环流发现,全区偏涝(旱)年,对流层中低层有(无)显著西南风急流,有(无)充沛的水汽输送,同时东北冷涡发展(填塞),有(无)冷气影响该地区;南涝北旱年,华南梅雨中低层有显著西南风急流,江淮梅雨无西南风急流;南旱北涝年,华南梅雨和江淮梅雨均有显著西南风急流,但副高偏强,显著西伸北抬,华南为副高所控制,干旱少雨,而江淮偏涝.

旱涝 梅雨 特征分析 高空环流

吴志伟 江志红 何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南京,210044

国内会议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北京

中文

121

2004-10-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