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夏季副高振动特征及其对福建干旱的影响分析

本文应用500hPa环流、北太平洋海温和若干环流指数资料,揭示福建夏季副高脊线活动异常的环流特征和海温场分布,进而分析脊线振动对夏季干旱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夏季副高脊线在20世纪80年代是异常偏南的频发时段,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是异常偏北的频发时段;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准3~5a、7a、9a和13a周期振动,特别是准9a的周期振动相当显著2.夏季副高脊线偏北(南)形态时,在北半球500hPa环流中,极地涡旋主力偏东(西)、偏弱(强),有(无)明显太平洋中洋槽存在,副高活动主体(脊线和北界位置)偏北(南),东亚地区从中纬到低纬的距平分布场呈现”负(正)-正(负)-负(正)”的分布特征;北非副高活动区域高度场偏低(高);而在海温场中,西风飘流区海域海温偏高(低),太平洋东部赤道附近海域海温偏低(高);3.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处于偏南(北)状态时,福建夏季易于(不易于)出现干旱;4.2003年夏季副高南界位置与福建夏季的严重干旱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振动对中低纬度地区的影响值得注意。

环流背景 海温环境 夏季干旱 副高脊线活动异常 北太平洋

许金镜 温珍治 李梅

福建省气象台,福建,福州,350001

国内会议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北京

中文

371-378

2004-10-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