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O剖面浮标资料的应用研究
无论是长期天气预报还是短期气候预测,对海洋中温度、盐度、海流等观测资料都有极大的依赖性.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际上成功地实施了”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以及”世界海洋环流实验”(WOCE)等国际计划,并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建立了一个”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TAO).这些计划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海气耦合系统的研究,促进了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发展,特别是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和预测有了质的提高.现在正在实施以及未来10-15年中继续实施的”气候变异及其可预测性”(CLIVAR)国际气候研究计划中,短期气候预测将是一个研究重点.由于海洋在气候变异和变化中的重要性,1998年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大气、海洋科学家推出了一个全球性的海洋观测计划,借助最新开发的一系列海洋剖面浮标、卫星通讯和数据处理等高新海洋技术,建立一个称为ARGO(ArrayforReal-timeGeostrophicOceanography)的实时、高分辨率的全球海洋中、上层监测系统,以便能快速、准确、大范围地采集全球海洋上层的海水温度、海流和盐度资料.ARGO计划设想用3-5年的时间(2000-2004年),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公里布放一个称为自律式的拉格朗日环流剖面观测浮标(简称ARGO浮标),总计为3000个左右,组成一个庞大的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ARGO浮标为卫星跟踪浮标,设计寿命为3-5年,最大测量深度为2000米,每隔10-14天自动发送一组剖面实时观测数据.ARGO计划的推出迅速得到了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十余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2001年我国也正式宣布加入国际ARGO计划的组织与实施.ARGO计划目前已成为”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大洋观测系统”(GOOS)、”气候变异及其可预测性”(CLIVAR)和”全球海洋资料同化试验”(GODAE)等大型国际观测和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介绍ARGO剖面浮标资料的应用研究。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全球大洋观测系统 ARGO 海洋环流 海水温度 海流
张人禾 刘益民 殷永红 史历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77-81
2004-10-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