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G-CSF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与安全性.方法我院2003年11月到2004年8月收治的45例AMI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GSF(商品名:惠尔血),300~600μg/day皮下注射,连续5天,第6日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然后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进一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行外周血WBC计数检查,经流检查,经流式细胞仪测定(恶心、呕吐、便秘),心绞痛或心衰加重等并发症发生,及一些少见的并发症: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结果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外周血中WBC量分别为(8.42±2.59)×10<”9>/L、(31.28±8.34)×10<”9>/L、(35.24±9.38)×10<”9>/L、(37.03±13.07)×10<”9>/L、(35.34±14.68)×10<”9>/L、(20.35±9.22)×10<”9>/L;CD34<”+>量分别为(14.89±11.46)×10<”6>、(67.78±50.88)×10<”6>、(124.79±136.13)×10<”6>、(208.92±206.97)×10<”6>、(206.10±184.57)×10<”6>、(66.63±56.56)×10<”6>;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天外周血中WBC、34<”+>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五天;患者外周血中34<”+>细胞数量与WBC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940),与年龄变化呈负相关(r=-0.398).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不良反应占37.8﹪(17/45),其中骨痛发生率为15.6﹪(7/45),低热约6.7﹪(3/45),乏力约4.4﹪(2/45),皮疹约4.4﹪(2/45),心衰加重约4.4﹪(2/45)自发性脾栓赛约2.2﹪(1/45);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G-CSF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安全可行,且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WBC变化曲线高上均出现在第五天,且WBC与CD34<”+>细胞数量之间具有正相关,与体重、性别、AMI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急性心肌梗死 外周血干细胞

张明 李占全 金元哲 袁龙 张薇薇 崔丽杰 赵红岩

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省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心血管病研究室(沈阳)

国内会议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5年国际介入心脏病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70-73

2005-03-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