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染色体凝集(PCC)技术测量辐射诱导的间期染色体损伤及作为生物剂量计的研究
电离辐射诱导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早已成为辐射损伤可靠和有效的生物剂量计.而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淋巴细胞必须在促分裂剂植物血凝集素(PHA)刺激下,培养2天,在达到分裂中期时才能分析染色体,这种方法受到各种物理,生物因素的影响,如细胞培养条件,辐射后受损细胞修复或死亡等.PCC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常规技术条件的不足,它利用有丝分裂期(M)细胞和间期(I)细胞相融和合,诱导间期细胞的染色质提前浓缩凝集,呈现分粒状的染色体样结构<””1”>.从而使处于G1、S、G2期的细胞在受到射线或化学诱变剂等损伤后不需达到分裂中期就可在相应的各期细胞中直接观察染色体畸变,以避免在培养过程中发生的间期细胞死亡及染色体损伤,修复所导致的畸变率降低,提高染色体畸变的检出率.但是细胞制备费时、技术要求高、PCC产额低、不稳定等限制了它作为生物剂量计的应用.最近,使用一些促细胞分裂剂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取代了过去传统PCC中的细胞融合技术,使PCC方法更为简便快捷.在工业、农业、医学应用中发生的核意外事故能较为精确地快速地估算出受照者的生物剂量.
早熟染色体凝集 辐射诱导 间期染色体损伤 生物剂量计 细胞遗传学 血凝集素 染色体损伤 染色体畸变
江波 王晓光 姜恩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
国内会议
海口
中文
250-253
2004-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