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广州市登革Ⅰ型病毒流行株的分离及NS2基因序列分析
登革热(Dengue fever,DF)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可分为DV1~4个血清型.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严重者出血高热、出血和休克,病死率较高.我国自1978年在广东佛山暴发流行以来,流行一直未间断,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已经引起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登革热的疫苗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加强对本病的流行病学监测、控制和预防,防止本病的扩散和蔓延是十分重要的.2003年7月前后,广州市天河区某大院发生了五十多例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血球减少的疑似登革热患者.为确定其致病病原,探讨其可能的传染来源,我们应用克隆测序、病毒分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层析试验(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ICT)分别进行了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登革Ⅰ型病毒 流行株 基因序列 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 致病病原 病毒分离 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层析试验 血清学检测
卢业成 陈万山 任瑞文 方美玉 王少珍 程刚锋 田小东 刘建伟 尹炽标 张复春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检验科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世界华人临床生化和检验医学大会暨第六届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
南京
中文
351-352
2004-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