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新疾病——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的病原菌分离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是我们在总结国内多位学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治疗失败后,于1996年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病人皮损处组织细胞内有细菌而命名<””1”>.当时经反复需氧及厌氧培养均未能分离出细菌,推断电镜下所见的细菌可能为严格的厌氧菌,并对2个资料较完整的病例进行了报道、对该病的诊疗提出了对策<””1”>.1999年我们按照过去的推断及拟定的诊断方案<””2”>.终于成功地分离出本病的致病原——一种特殊的”厌氧菌”,并依据细菌的药敏结果应用单一的林可霉素,挽救了此类疾患中的第一例<””2”>.由于尚未把握住该细菌的特性,在完成药敏试验后细菌死亡,致研究中断.最近我们诊治了2例儿童,在反复分离培养探索后,终于成功地他离出该病的病原菌,生化反应及16s rRNA提示为痤疮丙酸杆菌.

致死性肉芽肿 病原菌分离 厌氧菌 药敏 药敏试验 病原菌 生化反应 痤疮丙酸杆菌

徐修礼 高天文 孙怡群 丁振若 樊新 刘斌 李春英 刘玉峰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检验科

国内会议

第二届世界华人临床生化和检验医学大会暨第六届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

南京

中文

172-173

2004-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