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初步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68.4岁;均为窦性心律,合并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140~190ms,平均为(166.0±19.2)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为70.2mm,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为0.25.按安置起搏器的模式分为右心房—左心室超搏治疗组(LV组,n=6),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组(BiV组,n=10).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逆行冠状静脉窦血管造影了解冠状静脉分支血管的分布情况,左心室起搏电极分别放置于心大静脉左心室侧后分支9例,心大静脉左心室后分支7例.观察起搏治疗前后左心室心功能参数、6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壁运动的同步性及体表心电图的变化.结果:BiV组患者LVEF由术前的24.6%提高到31.2%(P<0.001);LV组LVEF由术前的23.9%提高到32.6%)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两组分别由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前的(149±51)ml/m<”2>和(153±53)ml/m<”2>下降至(116±38)ml/m<”2>和(121±41)ml/m<”2>(P<0.001)下降幅度均达15%以上;表示心室运动同步性的超声指标示: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运动的延迟时间(SPVMD)两组分别由CRT前的(195±94)ms(BiV组)和(197±89)ms(LV组)下降至(17±60)ms及(16±56)ms(P<0.001).6min步行距离则分别由CRT前的(403±53)m(BiV)组和(401±59)m(LV组)提高至(441±62)m和(442±67)m.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与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相比,同样可有效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阴滞患者的心功能.

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 临床疗效 血流动力学

徐亚伟 于学靖 刘旭 张丽崴 盛铁仁 陈艳清 沈国才 李伟明 王永其 胡全福

同济大学附属铁路医院 心内科(上海市) 上海市胸科医院 心内科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国内会议

2004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暨全国介入心脏病学年会

北京

中文

34-37

2004-03-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