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进展

放大内镜由于具有变焦放大的功能,可以在消化道检查中清晰显示胃肠黏膜的腺管开口、微细血管等微细结构的变化,结合黏膜色素染色,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病变组织的病理学背景,更容易地在镜下区分不同性质的病变,提高了早期癌的镜下检出率.使得镜下诊断出现了新的标准,使内镜诊断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医学发展的又一次革命性进步.早在上世纪60年代,病理学家就发现,正常胃黏膜的微细形态在溃疡形成或黏膜癌变时会发生特征性变化.内镜学家受到启发,期望开发出具有显微功能的放大镜.直到1967年纤维放大镜问世,奥山首先应用其对胃黏膜进行近接观察,但放大只有3倍.1973年三宅健夫首先使用真正的放大胃镜对胃黏膜进行25倍的放大观察.但由于纤维内镜自身性能所限,未能在临床广泛应用,随着电子内镜的问世及其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大电镜的电子化、数字化、可变焦和可操作性的增强,使其在机械性能、放大倍数及图像清晰度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改进,开发出了附有变焦镜头(zoom)的放大内镜,其软性镜身的外径与普通电子胃镜完全相同,同一根镜子可以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发现病变后可立即变焦进行放大观察.近年来开发出了具有85万和130万像素,能放大70~200倍的高清晰度放大内镜,使得消化管黏膜的表面微细结构更为清晰,已由单纯观察胃小凹模样特征进入到当今应用高分辨率电子放大内镜研究黏膜表面微血管模样和腺管开口特征的阶段.

放大内镜 消化管黏膜 胃小凹模样特征 微血管模样 食管病变 胃粘膜病变

刘变英 陈星

山西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

国内会议

第三届中日消化内镜及胃肠病学术会议

广西桂林

中文

168-171

200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