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房颤患者心房肌I<,f>电流mRNA表达的变化

目的:研究着重观察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I<,f>电流mRNA表达的变化,从分子水平探讨房颤发生的机制,为寻求房颤更有效的防治方法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方法 共入选患者26例.均为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心病)或先天性心脏病行开胸心脏手术的患者.研究分为两组:窦性心律组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62.73±7.21)岁;持续房颤组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63.27+6.37)岁.术中取右心耳50mg.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测定两组患者起搏电流离子通道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持续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较窦性心律患者大”(51.18±9.12)mm与(34.27+4.00)mm,P<0.01”;其他临床特征匹配.房颤患者I<,f>基因表达明显增加(0.30±0.03与0.34+0.05,P<0.05).结论 I<,f>活动增加,自律性增加,容易引起异位心律及快速心律失常.病理状态下I<,f>通道的作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有文献报道,非起搏细胞同样存在I<,f>.本研究中发现,无论窦性心律患者还是持续房颤患者,其心房中都有I<,f>的表达,证明I<,f>存在于心房肌组织中.持续房颤者I<,f>mRNA表达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提示此电流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生某种机制.心房的异常自律性被认为参与房颤的启动,I<,f>过表达可能通过增加心房肌细胞的异常自律性启动房颤的发生.已有研究表明,临床房性异位兴奋与I<,f>mRNA表达增高相关.研制能够特异性抑制此电流活动的药物可能在房颤的治疗中有价值.

心房颤动 离子通道 起搏电流 心律失常 基因表达

王吉云 胡大一 汤楚中 梅运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

国内会议

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沈阳

中文

218-220

200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