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研究的重大突破性进展
过去为了将干扰素用于临床实际,科学家经过了几十年不间断的努力,均无很大成绩.只有用基因工程方法才能解决干扰素的临床需要问题,并对这些基因工程产品进一步加以优化,具体的干扰素基因工程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请参阅处方药杂志2003,Vol.6,P.45-47.干扰素按其与受体结合来分型,原来分为Ⅰ型与Ⅱ型,后来发现Ⅰ型干扰素按其与抗体的结合的抗原性不同又可分类为2类,故把Ⅰ型干扰分为α、β两大类,将原来的Ⅱ型干扰素命名为γ,此后30多年都把干扰素分为α、β、γ三大类,其中虽然有很多人声称发现了第四、第五类干扰素等,但均未得到干扰素和细胞因子学会的肯定,最后均被否定,但最近干扰素研究有一个重大的突破性进展,有两个实验室同时在Nature Immunology(IF值为27.868分)发表两篇文章(2003,Vol.4,No.1,P.63-68及P.69-77),这两篇文章共同发现了一种新型干扰素.按其与受体结合的不同,在2003年澳大利亚Carins召开的国际干扰素和细胞因子年会上,将新发现的干扰素命名为Ⅲ型干扰素.过去大家一直只知道有TypeⅠ或TypeⅡ干扰素,现在有TypeⅢ型,这不是一个革命性进展吗?我认为凡能紧跟时代进展,了解科学研究发展前沿的科学家,现在都应该将干扰素分为TypeⅠ、TypeⅡ、TypeⅢ三大类型.在TypeⅠ干扰素中,IFNα的抗原性均与β、κ、ω、ε等不同,且后四者只有一种,没有亚亚型,而IFN-α则有13种以上亚亚型,如IFNα-1、2、3……,还有亚亚亚型,如IFNα-1a、1b、1c、1d及IFNα-2a、2b、2c…….TypeⅡ干扰素则只有一种,即原来的IFN-γ,但TypeⅢ现在有三种亚型,本人暂时喜欢称它们为IFN-λ1(Lamda1)、IFN-λ2、IFN-λ3.以后干扰素的混乱称呼情况将以上述介绍为标准予以陈清.即按Nature文章和ISICR和Hugo的命名为标准,加以陈清(我过去写的文章,如有出入,也以此文为准).
干扰素 基因工程 白细胞介素
刘新垣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所;浙江理工大学新元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国内会议
长沙
中文
1-4
2004-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