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辽西半干旱地区仁用杏抗旱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为解决该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于1982年起在阜新市设立了旱作农业科研基地,通过开展农业科技承包、科技共建等多种方式的合作,到1990年初步解决了该地区粮食自给的问题.1992年为响应国务院关于两高一优农业结构调整的部署,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针对该地区土地面积大,光热资源充足的特点,经过广泛论证,提出大力发展林果业的建议,并引进推广了仁用杏优质品种”龙王帽”和”一窝蜂”等.经过”九五”期间的研究和推广,逐步确立了仁用杏在该区域林果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十五”期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北方旱区特色林果产业开发模式与技术研究”,通过对仁用杏优新品种快速繁育技术、提高幼苗载植成活率技术、提高仁用杏果园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技术、优质仁用杏果品生产技术、仁用杏精深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示范,确立了仁用杏抗旱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有力地推进了该区域仁用杏产业的发展.

旱作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 林果业 快速繁育 幼苗栽植成活率 水分利用率 仁用杏 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仁用杏产业

孙占祥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

国内会议

第九次全国李杏资源研究与利用学术交流会议

辽宁阜新

中文

48-53

2004-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