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双抗虫基因棉花变异系的杂种优势
采用NCII设计,4个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棉花品种与8个转相同的双抗虫基因(Cry1Ac和API)棉花变异系及受体品种冀合321进行杂交组配;对36个组合的F<,1>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转基因变异系所配制的大多数组合的皮棉产量和子棉产量的竞争优势明显,具有竞争优势的组合的比率分别达到86.1﹪和80.6﹪;皮棉产量和子棉产量的平均优势分别为17.2﹪和7.9﹪,衣分、铃重和单株铃数的平均优势分别为4.0﹪、2.1﹪和0.7﹪.尤其是转基因变异系的单株铃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极显著水平,表明转基因材料对F<,1>的单株铃数的较大的贡献.进一步分析,8个抗虫转基因变异系和受体品种的一般配合力在6个主要性状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外源基因插入拷贝数、定点不同或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变异造成的;8个转基因变异系和受体品种的特殊配合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说明引入8个抗虫变异系增加了互作基因位点,为优良杂交种选育提供了较大的几率.同时证明了转基因后代不仅引入靶目标性状,而且也引入了非靶目标性状的变异,这些性状或基因的差异可为杂种优势利用带来新的种质资源.
棉花 抗虫基因 杂种优势 产量性状 配合力 转基因
罗晓丽 吴家和 张安红 肖娟丽 石跃进 田颖川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运城)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
国内会议
湖北宜昌
中文
130-133
2004-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