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断奶腹泻幼兔肠致病性大肠杆菌LEE毒力岛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初报

为了了解LEE毒力岛在我省兔场的流行情况,自2000年2月到2003年6月从潍坊、曲阜、恒台、烟台、莱芜、泰安等地兔场的断奶前后腹泻和健康兔肠内容物或粪便中分离的大肠埃希氏菌,用PCR法检测LEE毒力岛上的eaeA基因.结果发现,在20-30日龄、30-55日龄、55-80日龄的腹泻幼兔中,携带LEE毒力岛的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分别分0(0/5)、72.7﹪(24/33)、23.5﹪(4/17),而在相同日龄的健康幼兔中检出率为0(0/24).从其它肠道致病菌的检出情况来看,沙门氏菌和魏氏梭菌检出率极低,沙门氏菌在腹泻兔为9﹪,健康兔为4.2﹪,魏氏梭菌在健康兔和腹泻兔均为0.生化试验表明eaeA阳性的大肠杆菌为乳糖发酵试验弱阳性的菌株.结论:eaeA阳性的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应是导致上述兔场断奶后幼兔发生腹泻症的主要细菌性病原;LEE毒力岛的检测能够作为兔肠致病性大肠杆菌(REPEC)的诊断和流行分子病学调查的主要手段.

断奶幼兔 腹泻症 LEE毒力岛 大肠杆菌 分子流行病学

杨少华 柴同杰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山东泰安)

国内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七次学术研讨会

江苏无锡

中文

182-186

2004-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