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我国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房颤的总患病率为0.77﹪,男性略多于女性.住院病人的回顾性分析,其病因(单项﹪)依次为老年58.1﹪、高血压心脏病40.3﹪、冠心病34.8﹪、心力衰竭33.1﹪、风湿性心脏病23.9﹪、特发性7.4﹪、心肌病5.4﹪、糖尿病4.1﹪,平均年龄65.5岁,占住院病人的7.9﹪.心房扩大,压力增高,房肌缺血、炎症、坏死、纤维化等是房颤的病理基础,家族性者为基因突变所致.多发微波折返学说和快速发放冲动灶学说是目前公认的发病机制,而心房的电生理重构、组织结构重构和离子通道重构则是房颤发生后得以维持的基础.在我国住院病人中阵发性房颤占33.7﹪、持续性房颤占16.7﹪、永久性房颤占49.5﹪.治疗房颤的目标:(1)控制心室率 用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胺碘酮等,同时用抗血栓治疗.AFFIRM、PIAF、STAF等试验认为,与转复窦性心律相比较,其病死率相仿而病人再入院率低.(2)转复窦性心律 用直流电同步转复,再以奎尼丁-丙吡胺、氟卡尼、索他洛尔、普罗帕酮、胺碘酮或β-受体阻滞剂维持.药物转复用胺碘酮(口服或静注)、多非利特(口服)、氟卡尼(口服或静注)、依布利特(静注)、普罗帕酮(口服或静注)、硅尼丁(口服)等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并用转律有效的药物维持.与控制心室率比较在改善心室功能、提高运动耐量、调节心律等方面优化,且无需抗血栓治疗.(3)治疗和介入性消融治疗可能起到”根治”的作用.新近发现:血管紧张素Ⅱ的AT<,1>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减少房颤复发的作用;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抗血栓剂ximelagatran其作用与华法林相当而无需监测血凝指标.
心房颤动 药物治疗 血管紧张素Ⅱ
陈灏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
国内会议
上海
中文
1-5
2005-03-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