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方针确立的时代背景
中西医结合方针,是在1954年之后的几年里,对建国初期卫生部门轻视、歧视、限制中医错误政策的批判和纠正过程中逐步确立的.建国初期,单靠西医或中医,都不可能迅速改善人民大众的医疗条件和卫生状况.两万西医和几十万中医必须团结起来,互相协作,才能完成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西医团结和中医科学化,是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所突出的与中医工作有关的两大主题.也是会后制定中医政策的思想基础.中西医团结合作,主要涉及”人事”的问题,而中医科学化,则主要涉及了学术问题.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前后所提的”中医科学化”,主要是用”科学”武装中医医生,而其所谓”科学”无外乎西医的理论和技术.废止中医思想的回潮,对当时中医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决定性影响.1951年5月1日以后,卫生部关于限制中医发展的几个条例出台,并先后得到贯彻落实.各地根据卫生部指示,陆续创办中医进修学校.然而,”中医进修学校”所进行的教育,并不是产生新中医的教育,而是改造现有中医的教育.用西医的理论和技术对中医进行改造,就是当时所倡导的”中医科学化”.由于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阶级斗争的惧怕、对中西医优劣的重新比较,在中医学存续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中医界并没有像30年代那样奋起抗争.倒是毛泽东主席1953年对白学光报告的批示和1954年以后的一系列指示,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批判轻视、歧视中医错误做法的运动,使很多人转变了思想观念.中医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其基本理论和临床经验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用现代科学方法发掘、整理、研究中医药学遗产,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统一的新医学的中西医结合方针逐步确立,中西医结合的具体措施得到逐步落实,中国医学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西医结合 中医政策 卫生事业管理 中医现代化
王振瑞 曹东义
中国中医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河北中医药研究院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110-119
200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