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星状胶束的稳定化策略和体内行为

目的:本文探讨了的改善星状胶束载药量和体外稳定性的方法,并对其体内的药动学行为、荷瘤S180小鼠体内分布、抗肿瘤药效进行考察.方法:本文将羟基喜树碱作为模型药物,用固态溶液溶解法测定了药物在各种脂质中的固有溶解度,然后用薄膜分散—水化超声法制备了载药纳米粒,考察了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PEG-PHDCA),聚乙二醇硬酯酸酯,poloxamer407三种材料作为表面修饰材料的载药行为,介绍了不同粒径纳米粒的实验方式;最后,考察了PEG-PHDCA纳米粒体内药动学行为、荷瘤小鼠体内的分布及抗肿瘤药效.结果:在脂质溶解实验中,HCPT在span中有最佳溶解度;在SD大鼠的药动学实验中,PEG分子量为5000、2000、10000的PEG-PHDCA纳米粒可分别延长HCPT的血浆半衰期(0.72h)到11.46、7.17 and 6.39h(p<0.001),同时AUC增加24.5、8.4、6.2倍(p<0.001);在S180荷瘤小鼠体内分布实验中,PEG分子量为5000、2000、10000的PEG-PHDCA纳米粒在肿瘤中<”125>I-HCPT的AUC分别增加8.11、5.61、6.10倍;在S180荷瘤小鼠抑瘤实验中,PEG分子量为5000、2000、10000的PEG-PHDCA纳米粒的抑瘤率为97.1﹪,88﹪ and 80.8﹪.PEG修饰纳米粒明显优于原药和未经PEG修饰纳米粒,同时在本实验范围内,PEG分子量为5000,粒径在80nm左右时,隐形纳米粒具有最佳长循环、肿瘤靶向作用.结论:星状胶束在药学研究中主要用于增溶,由于其CMC值相当高,在体内迅速解散,对药物体内行为影响不大;本文合成了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PEG-PHDCA),该载体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毒性小,降解速度比PLGA-PEG更快的特点,为其成为一种新型可静脉注射乳化剂提供了可能;由于该载体在水相中可自组装成为星状胶束,其载药量主要取决于胶束内核与药物的相容性,因此不利于药物的大量包封,本文探讨了的改善PEG-PHDCA星状胶束载药量和体外稳定性的方法,并对其体内的药动学行为、荷瘤S180小鼠体内分布行为及抗肿瘤药效进行考察.发现了适用于一般星状胶束的普遍规律,并用Mrij52,poloxamer407进行了验证,对于开发该类星状胶束成为改变药物体内行为的新载体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际可能,为星状胶束的载药提供了一新思路和方法.

星状胶束 聚乙二醇 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 体内分布 药动学

施斌 方超 裴元英

复旦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上海)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

杭州

中文

179-185

2004-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