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分子量和粒径对肿瘤坏死因子隐形纳米粒体内肿瘤靶向性的影响
目的:制备三种不同粒径和表面三种不同分子量PEG(Mr=2000,5000,10000)修饰的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rHuTNF-α)隐形纳米粒.考察PEG分子量和粒径大小对纳米粒S-180小鼠的体内分布和肿瘤靶向性的影响.方法:复乳法制备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PEG-PHDCA)纳米粒.以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为模型,考察了PEG分子量和粒径大小对纳米粒体外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特性的影响.尾静脉给药后,观察不同时间纳米粒在荷S-180实体瘤小鼠的体内分布,评价其体内肿瘤靶向性.结果:隐形纳米粒的粒径分别约为80,170,240nm.粒径相同时,随着PEG分子量的增加,纳米粒Zeta电位减小,表面不动水层厚度(fixed aqueous layer thickness)增大,表面PEG链密度减小,体外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减少,体内肿瘤靶向能力增强.相同PEG分子量(Mr=5000)修饰时,随着粒径的减小,纳米粒Zeta减小,表面不动水层厚度增加,PEG链密度增大,体外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减少,体内肿瘤靶向性增强.结论:较长的PEG链或较小粒径的隐形纳米粒能显著减少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的摄取吞噬,实现较佳的体内肿瘤靶向性.
肿瘤坏死因子 纳米粒 肿瘤靶向性 靶向给药系统 抗肿瘤药物 药剂学
方超 施斌 裴元英 洪鸣凰 吴江
复旦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上海)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45-51
2004-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