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新型靶向制剂—阿昔洛韦自组装纳米粒的研究

目的:合成两亲性阿昔洛韦脂质前药,制备阿昔洛韦自组装纳米粒,考察其物理化学性质和动物静注后的药物动力学和体内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抗单纯疱疹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与琥珀酸酐酯化,并进一步与单硬脂酸甘油酯酯化后得到两亲性的阿昔洛韦脂质前药-单硬脂酸甘油酯琥珀酰阿昔洛韦(SGSA).将SGSA的四氢呋喃溶液注入到水中得到阿昔洛韦自组装纳米粒,减压挥发除去四氢呋喃,加热浓缩自组装纳米粒混悬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自组装纳米粒、家兔血浆和组织中的SGSA.加热灭菌的阿昔洛韦自组装纳米粒进行家兔静脉给药,测定血浆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结果:透射电镜证明自组装纳米粒是椭球形和长方体粒子,粒径主要分布在77nm.加热和电解质易使粒子聚合成团.核苷基团间的氢键和脂肪链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是SGSA在水中发生自组装的驱动力.自组装纳米粒是由SGSA单分子通过疏水相互作用首先形成双层膜,后者通过氢键作用叠加形成椭球形或长方体结构.纳米粒携带负电荷,ξ电位-31.3mV.阿昔洛韦自组装纳米粒家兔静注后迅速从血液循环中清除,SGSA分布半衰期(t<,1/2α>)只有1.48min;靶向分布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肺脾),0.5h肝中SGSA占给药剂量的50﹪以上,依次是肺(6.13﹪)和脾(0.46﹪,心和肾药量很少,脑中没有药物.组织中SGSA被缓慢清除,48h后消失.肝脾肺中的SGSA清除速率常数相近,t<,1/2>约7h,可能主要是酶降解.结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通过合成得到两亲性的脂质前药有可能自组装形成纳米粒,载药量大,稳定性好,在体内不仅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靶向性,而且在靶组织内具有缓释作用.自组装纳米粒的巨噬细胞靶向性对抗病毒治疗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阿昔洛韦 脂质前药 自组装 纳米粒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靶向制剂 抗病毒药物

金义光 艾萍 李淼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北京)

国内会议

第七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

杭州

中文

106-111

2004-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