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慢性砷中毒人群遗传损伤与皮肤损害的关系

目的:探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遗传损伤与皮肤损害之间的关系,为砷中毒致癌的机理探讨、动态监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临床及皮肤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对燃煤砷接触者进行分组,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方法对其遗传损伤情况进行测定.结果:①砷接触者的染色体畸变(CA)及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明显高于对照组,微核(MN)仅在癌变组明显升高;②DNA-蛋白质交联(DPC)、DNA单链断裂(SSB)、程序外DNA合成(UDS)增加及DNA合成(DS)降低与砷中毒皮肤损害的加重一致,SSB及DS在病区非病人中即可发现;DPC在角化过度、癌前病变及癌变组显著增高;③病区非病人无皮肤损害时已有遗传损伤的发生,随着皮肤损害的出现及逐渐加重,遗传损伤各指标的发生率逐步增加,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在角化过度、癌前病变及癌变组DPC发生率显著升高;MN、CA、SCE、SSB、DS及UDS发生率在癌变组明显增加.结论:①燃煤型砷中毒能导致人体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遗传物质的损伤,并能抑制DNA的合成及修复功能;②遗传物质损伤、DNA合成及修复受抑参与并导致了砷性皮肤癌变;③SSB、SCE及CA敏感性好,DPC特异性强,它们结合对慢性砷中毒遗传损伤早期诊断及砷中毒癌变监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慢性砷中毒 遗传损伤 皮肤损害

杨光红 张爱华 蒋宪瑶 李军 李健 王荣 项飞

贵阳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贵州贵阳)

国内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5届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

哈尔滨

中文

463-465

2003-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