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覆盖旱作水稻的产量效应及氮肥利用率

田间条件下通过与常规水稻对比研究了地膜覆盖、稻草覆盖与裸地等旱作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氮肥利用率的效应.结果表明,常规水稻、地膜覆盖水稻的最大生物量出现在收获期前15天,裸地处理的出现在收获前30天,而地表覆盖稻草处理的出现在收获期.收获期各处理的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地膜覆盖>稻草覆盖>常规水稻>裸地.水稻一生,各个生育期植株含氮量的大小依次为产规水稻>地膜覆盖水稻>稻草覆盖水稻>裸地.地膜覆盖旱作水稻(T12)的分蘖数在整个生育期均明显大于常规水稻其他旱作处理,覆盖旱作水稻的最大分蘖数可高达达24.625,而水田处理仅为18.375.常规水稻前期LAI明显大于旱作,旱作中后期的LAI不仅大于常规水稻的LAI,而且从孕穗到灌浆期,可维持较高的LAI.结果还表明,无论何种处理,对水稻经济产量贡献贡献最大的是有效穗数.覆膜旱作水稻减产的直接原因是经济系数低,而不是生物量小.覆盖旱作处理能明显提高水稻的氮效率比(NER),和氮素利用率(NUE),然而,水田的氮肥利用率却显著大于旱作水稻的氮肥利用率.但是在旱作中,地表覆盖处理能明显增加水稻的氮肥利用率,T12和T13的氮肥利用率分别是T14的的2.65和1.76倍.

常规水稻 覆盖旱作水稻 生物量 经济产量 氮效率 氮肥利用率

刘芳 樊小林 李天安 汪强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五山)

国内会议

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福州

中文

316-321

2004-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