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及其控制技术与效益研究回顾

研究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侵蚀仅占总量的16.37﹪,沟壑是泥沙的主产区.水土保持措施分布强度与产沙多为非线性关系.荒坡、坡耕地是主要产流区,梯田是主要的减蚀工程.治理措施分布的时空顺序不同,所形成的治理模式也不同,其水保效益差异显著.”以梯田为主,先以坡面中部成带连片,随后向中、下部推移”的治理时序及模式,效益明显优于”梯田从缓坡、村庄邻近处片状镶嵌治理”的时序及模式.水土保持治理开发,使流域内生态环境走向良性循环,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各产业实现同步增长,长期困扰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粮食、”三料”、人畜饮水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缓解.水土保持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黄土丘陵沟壑区 水土流失 治理技术 治理效益

景亚安 张富

甘肃省定西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总站(中国甘肃定西)

国内会议

中美水土保持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29-132

2003-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