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山坡地开发之滞洪探讨

坡地的开发曾因为地表不透水层增加,使得洪峰迳流量增加,洪峰抵达的时间缩短.水土保持之滞洪设施即是基於改变水文历线为前提,以开发后之流量历线作为滞洪设施之入流历线,希望经由滞洪设施,使其流出之洪峰流量能消减为开发前之洪峰流量,或设定下游地区所能承受之排出量.但在水土保持技术规范中对于滞洪量的推算并未考虑坡地开发前后,因地表粗糙度改变,而影响集流时间的变化;同时未考虑降雨延时大於集流时间历线改变之状况.本研究则以在开发前后具有不同集流时间,代入同一频率年之降雨强度公式,得到不同之降雨强度,再配合修正合理化公式的概念,来求取滞洪量;同时求出对应此最大滞洪量时之降雨延时.

坡地开发 集流时间 洪峰流量

张三郎 陈树群 曹舜评 林文旭

中华水土保持学会(台北) 中兴大学水土保持学系(台中) 华梵大学环境设计学系(台北) 政府工局帮工程司(台北)

国内会议

第三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

昆明

中文

321-327

2002-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