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生化指纹遗传多样性研究

以小麦醇溶蛋白作为生化指纹,运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方法,对96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这些小麦中,共分离出65条不同的醇溶蛋白谱带,其中ω区22条,β和γ均为17条,α区发现9条.各醇溶蛋白在电泳图谱中出现的频率差异较大,其变化范围为1.04%-91.67%.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指数(H)及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析结果显示,β、ω两个谱带区醇溶蛋白组成最为丰富,而α区最低;利用醇溶蛋白谱带之间的相关分析,归纳出由3-5条组成、彼此间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醇溶蛋白谱带的56个醇溶蛋白群,同一群的谱带一般呈现整体遗传,同时还发现,这些相关谱带及醇溶蛋白群的分布区域是一致的,即都主要分布在γ+ω区及α区内,而在β区内,α与β之间,以及α、β与γ+ω区之间相关的谱带明显的比较少.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样品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86,并在遗传距离为0.83水平上,将这96份材料划分为4个主要类群,类群间的关系基本反映了合成双二倍体的亲缘关系.综合以上结果说明这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醇溶蛋白基因位点表现出广泛的遗传变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醇溶蛋白 生化指纹 遗传多样性

陈国跃 李立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北京)

国内会议

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

合肥

中文

650-654

200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