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区生态重建过程中风化矸石山植被生长及土壤水文效应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试验观测,对煤矿区矸石山人工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土壤水文生态效应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山植物群落经过9年的自然演替和生长过程,其种类及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化,已形成了由15个乔木树种、12个灌木树种和18种草本组成的人工植物群落.混交林群落中木本植物(乔、灌木)群体密度达到11220株/hm<”2>.9年生刺槐种群(密度3333株/hm<”2>,株行距1.5m×2.0m)的林木平均胸径为5.27cm,平均高为5.15m,平均冠幅为2.85m;由于受立地水分和养分条件以及林分密度的制约,林木生长量明显降低;林木直径分布的顶峰极度偏左(偏度SK达0.5889),细小林木个体数量偏多,种群密度偏大,应进行间伐调整.植物群落具有明显减小煤矸石山渗透速率、提高煤矸石保水和持水能力的作用.
煤矸石山 生态重建 植被恢复 土壤水文效应 植物群落
张光灿 刘霞 王燕
山东农业大学水土保持系(泰安) 泰安市岱岳区水利局(泰安)
国内会议
成都
中文
20-23,99
2002-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