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淮河流域强降水大尺度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流域出现了1954年以来的第二次大洪水.本文分析了2003年淮河流域6~7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经历了7次强降水过程,降水总量和洪水流量都超过1991年,但小于1954年;雨带稳定、暴雨集中和突发性强是2003年淮河降水的突出特点,也是造成淮河流域全线超保证水位的原因.同时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淮河强降水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两槽一脊的稳定维持,副高脊线持续稳定在22°~25°N之间,淮河流域恰好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处的右前方,低空急流的左前方,是造成2003年6~7月淮河流域连续性暴雨的主要原因.造成以上大尺度环流形势的主要原因是:(1)6月末7月初,南半球中高纬(60~180°E,20~50°S)从低指数经向型环流向高指数纬向型环流转变后直到7月中旬末都维持高指数纬向环流,冷空气活动偏弱,110°E附近越赤道气流较常年明显偏弱,是副高没有按季节继续北跳的一个重要原因;(2)2003年6月下旬~7月中旬赤道辐合带较常年偏弱、偏南,东西风切变弱,热带气旋少,是副热带高压偏南的另一个原因;(3)2003年6~7月东亚高空急流较常年偏南2个纬距,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合适配置和耦合是造成潍河6~7月连续性暴雨的重要原因.(4)高低空急流构成的次级环流对副高和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形势的稳定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5)7月份亚洲极涡偏强既是淮河流域出现强降水又是副高位置偏南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
淮河流域 强降水过程 大尺度环流 时空分布 降水异常
章国材 毕宝贵 鲍媛媛 廖要明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099-2102
2003-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