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国区域流行的四株狂犬病病毒G基因序列分析及流行病学研究

本文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对PCR产物直接测序获得了我国狂犬病病毒(RV)街毒株:重庆92、肥东、广西4、越1株的糖蛋白(GP)完整的编码基因序列,共1575bp.每个毒株都得到了RV的2个特异性的cDNA片段,分别为1096bp和1642bp,共计2537bp,其中包含全G基因序列.利用计算机采用合适的分析软件比较获得的序列与已经发表的毒株(SAD、PV、aG、CGX、CNX8511、CNX8601、CTN、CVS、ERA、Flury、Mokola)的核苷酸以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G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普遍高于相应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除Mokola外),四株街毒与CTN的GP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在86%以上)高于同aG株(均在84%以下).GP不同区段比较显示膜外区同源性高于膜内区.狂犬病病毒GP基因上某些位点推测具有狂犬病病毒一些重要生物学特性,如:组织嗜性、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等的结构基础,因此这些部位的变异有可能导致特性的改变.本研究显示在决定GP组织嗜性的嗜神经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与蛇神经毒素同AchR结合部位的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除与Flury、Mokola株为30%外,其余的均达34%.毒力位点的333位Arg(R,精氨酸),减毒株CTN发生了Q(Glu,谷氨酰胺)替换,其它保留毒力的毒株均为Arg333.不同毒株糖基化位点的位置和数目不完全相同,但四株病毒及所比较的其它毒株均存在319位有一糖基化位点,此外37位糖基化也相对保守.GP 2个主要抗原表位GⅡ和GⅢ在所有进行比较的毒株中,GⅡ的氨基酸构成完全一致,GⅢ只在一些减毒株发生个别与毒力密切相关的碱基的替换,从而再次肯定了对这些位点的推测.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在一定地区区域内的一种动物中传播的狂犬病病毒,基因结构相对稳定;广西毒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的差异揭示其可能存在不同的来源;街毒和固定株之间存在差异;所测毒株中存在保守的嗜神经位点,减毒株发生了Arg333位碱基替换;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所使用的狂犬病病毒疫苗株能有效预防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 糖蛋白(GP) 基因序列 同源性 流行病学

刘胜牙 严家新 徐葛林 吴洁 郑新雄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

国内会议

第七次全国生物制品学术会议

北京

中文

127-131

2003-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