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与云南新生代成矿作用的初步对比
云南和四川在我国西南三江地区新生代成矿区(带)中占有重要地位,那里分布着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包括金顶铅锌矿、牦牛坪稀土矿床、哀牢山金矿等.以这些典型矿床为基础,分别构成了一系列矿集区.通过对矿集区成矿条件和成矿系列的研究,本文初步认为,四川和云南在新生代成矿作用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表现在均受新生代大陆动力学总格局的宏观制约,呈现出”两横两纵两斜加一点”的矿集区分布格局形成若干成矿集中期;个性则突出地表现在”南锗北碲”、”南岩浆北构造”、”南煌斑岩北辉绿岩”、”南盆地北剪切”、”南氧化北冲积”、”南减薄北隆升”等方面.其基因除了与新生代表壳构造活动有关外,还受到各地新生代以前地质-成矿作用继承性的影响和新生代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类型的幔源岩浆-流体-热事件的制约.
矿集区 成矿集中期 构造演化 新生代 四川 云南 成矿作用
王登红 陈毓川 骆耀南 应汉龙 李志伟 付小方 杨建民 闫升好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四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川成都)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云南储量评审中心(云南昆明)
国内会议
西安
中文
237-240
2002-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