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32>磷-玻璃微球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初步应用(<”32>磷-玻璃微球区域给药治疗肝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系列研究论文Ⅲ)

目的:研究国产<”32>磷-玻璃微球(<”32>P-GMS)对肝癌临床治疗作用评估.方法:采用Seldingers穿刺法,导管超选择至肝固有动脉以远,对93例肝癌经肝动脉内灌注<”32>P-GMS内照射介入治疗127次,其中原发性肝癌(HCC)79例,随机分为3组:A组<”32>P-GMS(n=30),B组<”32>P-GMS+减量的肝动脉栓塞化疗(TAE)(n=49),C组TAE(n=18).转移性肝癌14例均采用B方案.结果:97例HCC,A组与C组疗效相近(P>0.05),但无血液毒副作用,全身反应较轻,对小肝癌疗效好.B组治疗3月后病灶周边出现子灶少见,疗效显著优于C组(P>0.01).C组治疗后病灶周边侧枝循环建立及出现子灶多见,需进行多个疗程.4例HCC经<”32>P-GMS治疗病灶缩小后手术切除,见瘤体被纤维组织包裹,瘤细胞大部坏死.A方案半年及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6.7﹪、56.7﹪和43.3﹪;B方案分别为97.9﹪、91.8﹪、61.2﹪和51.0﹪;C方案分别为96.4﹪、81.8﹪、41.2﹪和31.0﹪.经<”32>P-GMS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85d.多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肿瘤大小、临床类型、<”32>P-GMS在瘤体内积聚情况及不同的治疗方案是影响生存率的预后因素.14例转移性肝癌病灶受到明显控制.结论:<”32>P-GMS肝动脉栓塞内照射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肝癌 <”32>P-玻璃微球 放射性核素 临床疗效

刘璐 童冠圣 王宇 刘龙 赵成桂

铁道部北京铁路总医院

国内会议

全国铁路第四届核医学学术会议

吉林市

中文

44-47

2002-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