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AuCl<,4>”<”->-RDG<”+>缔合物纳米微粒体系的荧光猝灭机理研究

在0.2mol/L HCl介质中,罗丹明6G(RDG)分别在520nm和550nm处有一个吸收峰和荧光峰.当有AuCl<,4><”->存在时,AuCl<,4><”->与RDG<”+>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疏水性的”AuCl<,4>”RDG缔合物分子.”AuCl<,4>”RDG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而生成””AuCl<,4>”RDG”<,n>纳米微粒,在360,720nm处产生2个共振散射峰,在580nm产生1个特征共振散射峰.550nm荧光峰和520nm吸收峰的降低是由于纳米微粒形成后,只有裸露在””AuCl<,4>”RDG”<,n>纳米微粒界面的RDG荧光分子才能吸收激发光子跃迁到激发态,进而返回基态产生荧光,而体相的RDG荧光分子无法与激发光作用产生荧光,即与激发光作用的RDG分子数大为降低.当纳米微粒体系加入乙醇后,体系的红紫色和共振散射峰消失,吸收峰和荧光峰恢复,由于乙醇致使””AuCl<,4>”RDG”<,n>纳米微粒分解为”AuCl<,4>”RDG分子.研究结果表明,红紫色””AuCl<,4>”RDG”<,n>纳米粒子的形成是其共振散射增强、荧光猝灭和产生特征共振散射峰的根本原因.

”AuCl<,4>”RDG缔合分子 共振散射增强 荧光猝灭

李芳 蒋治良

广西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系(广西桂林)

国内会议

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多元络合物应用学术会议

桂林

中文

102-106

2002-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