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马尾松毛虫性引诱外激素对雄蛾飞行定位的行为控制及其在虫情监测中应用的研究

本项研究通过以活雌蛾做性引诱源,利用双重诱捕法,明确了在马尾松毛虫性引诱的诱捕器中,诱来的和捕到的雄蛾的比例关系.10次诱捕实验结果平均诱捕率为8.5﹪,91.5﹪的雄蛾落在诱捕器外围的2m<”2>的双重诱捕器中.这是因为雌蛾不断释放的激素分布在诱捕器周围的空气中,逆风飞行的雄蛾不可能都十分准确的找到性引诱源的具体位置,所以捕到的虫数只是诱来虫数的8.5﹪.同时我们运用颜色标记法研究了雄蛾的扩散距离的范围.一般在正常松林内一夜的扩散范围是30~100m,个别雄蛾也可以飞到200m以外处活动.本项研究结果为松毛虫种群动态的监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马尾松毛虫 双重诱捕法 标记回收 诱捕率

何忠 张超 龚佩瑜 文志忠 温小遂 文秋明 余夏至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江西省森林病电害防治站(南昌) 江西省林业技工学校(南昌) 江西省上饶地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弋阳)

国内会议

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

南宁

中文

486-492

2002-10-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