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酶标记水稻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及其与RFLP、RAPD的比较
利用淀粉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的同工酶差异,分析17个杂交水稻亲本、3个新株型株系和22个光壳稻、爪哇稻品种的遗传差异,研究光壳稻和爪哇稻及其与温带粳稻之间的关系,探索同工酶标记水稻亲本遗传差异在杂交稻育种中利用的可能性.在本研究中,8个同工酶18个多态性位点至少在两个基因型间存在差异,爪哇群中同工酶标记具有多态性位点的比例为最高(94.4﹪),每个具有多态性酶谱带分别以1和0记录存在与否,计算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普通粳稻与光壳稻、爪哇稻混合聚在一起,光壳稻与爪哇稻之间的遗传距离要比它们与普通粳稻之间的遗传距离小,并比较了RFLP、RAPD的结果.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和单株产量的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极显著相关.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已配组育成了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同工酶标记 水稻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相关分析 杂交稻育种
张培江 才宏伟 袁平荣 占新春 孙传清 孙明 王象坤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肥)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昆明)
国内会议
深圳
中文
1-7
2002-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