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全血粘弹性改变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全血粘弹性改变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DPH探针、分光光度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激光衍射法和Low Shear-30流变仪分别检测了34例单支局限冠脉病变者(CHD-1)、32例双支、三支或弥漫性冠脉病学者(CHD-2)以及35例非冠心病患者(CG)的红细胞膜微粘度(η)、膜钠泵活性(SPA)、膜收缩蛋白相对含量(SP)、红细胞变形参数(α)及全血粘弹性参数中的弹性模量(G”)、复粘度的动粘度(η”)的变化.结果:CHD患者血脂、η、G”及η”明显高于CG,而SPA、SP及α则明显低于CG,且随着冠脉病变的加重,各指标变化愈加明显.CHD患者SPA与η、G”与α(仅限高角频率情形下)间有负相关关系,而SPA与SP和α、SP与α、G”与η”间有正相关关系.结论:全血粘弹性(G”及η”)的增高与血脂、η的增高以及SPA、SP、α的降低有关,并且α的降低和G”、η”的增高参与了CH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冠心病 膜微粘度 膜收缩蛋白 红细胞变形性 粘弹性
王红勇 何作云 李希楷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心内科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内科
国内会议
张家界
中文
30-34
2001-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