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以来四川盆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1950年以来,四川盆地共育成和推广小麦优良品种131个,在生产上进行了6次大更换,而产量育种只取得了三次突破性的进展.第一次产量育种水平的跃进主要是由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协调提高.在有效穗数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新品种的单穗重有了明显的增加.第二次产量育种水平的跃进主要归因于有效穗的增加和植株高度的大幅度下降.第三次产量育种水平的跃进则是在保持半矮秆和多花多粒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千粒重进而提高单穗重达到了目的.近20年产量育种的进展微乎其微.新品种的产量潜力之所以没有取得突破,主要是因为某一产量构成因素的提高总是伴随着另一个甚至其它两个产量因素的下降.有效穗数与单穗重、千粒度与穗粒数的负相关关系没有打破,没有在高起点上取得个别关键性状的突破、建立新的平衡.
遗传改良 四川 小麦品种
刘仲齐 饶世达 蒲宗君 余东梅 杨武云
四川海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成都)
国内会议
郑州
中文
491-495
2001-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