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我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研究进展

本文阐述了小麦条锈病的经济重要性和抗病育种在小麦病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总结评述了建国后50多年来我国在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利用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在对病菌致病性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中,鉴定出31个生理小种;明确主要由突变和异核作用不断产生的新小种为导致7批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品种的遗传分析、混杂退化和布局利用、环境因素特别是地理生态条件也有重要影响;发现陇南和川西北为小麦条锈菌的主要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研究建立了小麦条锈菌DNA分子遗传达标记体系,首次提出了小麦条锈菌基因漂移的证据,进一步揭示了陇南易变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菌源传播关系,提出了治理对策.发现低反应型抗条锈性过敏性坏死反应在细胞水平的表现有4个类型.研究了水平抗锈性,提出用相对抗病性指数反应水平抗病性的强度的新方法.发现品种高温抗条锈性有三个类型,明确了其表达规律,初步揭示了其抗病机制.在抗病育种方面,主要总结提出了亲本选配和杂交育种以及品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小麦 条锈病 病菌致病性 品种抗病性 抗病育种

李振岐 康振生

中国工程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国内会议

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

郑州

中文

23-36

2001-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