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以来黄淮南片小麦高肥冬水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本文利用1991~1999年小麦良种联合区域试验资料,统计分析了该麦区“八五”期间和“九五”以来高肥冬水组小麦育种状况.结果表明,此期该区小麦高肥冬水组育种在产量潜力的提高上进展缓慢.在育种策略上,基本上走的是在稳定一定穗数(590~600万个/hm<’2>)或略有增加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降低千粒重的道路.“八五”期间与“九五”以来育成品种的产量结构比较显示:两者穗数大致持平(590万/hm<’2>),后者比前者穗粒数增加2.7粒,千粒重下降1.5g.灰色关联度分析指出,要进一步提高黄淮南片小麦产量,高冬组新品种选育应当在保持穗粒数不变(35粒),稳定穗数(600万/hm<’2>)或略微降低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据此,对黄淮南片小麦育种今后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五”期间黄淮南片小麦高产优质育种的参考目标.
黄淮南片 小麦育种 小麦品种
张清海 郭瑞林 王志和 赵虹 刘秀荣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郑州) 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阳) 河南省农村科技开发中心(郑州) 河南省农科院(郑州) 周口市农业局(周口)
国内会议
郑州
中文
386-390
2001-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