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腹腔丛视作中焦对三焦实体的探讨
三焦一词出现较早,但历来对三焦的形态、功能多有争议.多数医家多致力于三焦功能的研究,提及其形态结构者甚少,甚至提出三焦的”有名无形说”.新中国成立后,工作者又不断有相关文章发表,就我们检索到的就有380多篇,但多是以讨论三焦辨证为主题的,形态结构的研究仍无突破性的进展.三焦一词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内经》中提及的藏象殆与现代解剖学相近,有其实际脏器的存在,说明中医古代医家对藏象的认识是源于剖视实践基础之上的.既然《内经》中提到三焦,且提到三焦功能与脏腑功能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明三焦应有其解剖上实体的存在,尽管对这个实体的认识可能是模糊的、不精确的.本文以现代解剖学为基础,对应于文献对三焦部位与功能的论述,设想古代医家在剖视新鲜尸体,寻找三焦的过程及在寻找过程中的偶然所见的结果,提出腹腔丛(太阳丛)、骨盆丛可能是古代医家认定中焦、下焦(实体)部位的基础,心丛、肺丛、上胸部交感干缠结在一起的结构则有可能是认定上焦的基础.总之,三焦实体可能是自主神经中几个较大的神经丛甚或包括其周围相连的显而易见的神经结构.
腹腔丛 中焦 三焦 解剖学 脏腑学说
田在善 方步武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天津) 天津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
国内会议
北戴河
中文
38-41
2001-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