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VCAM-1和ECP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年龄在15~45岁的23例支气管哮喘患者(9例为发作期,14例为缓解期)和20例健康人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实验(ELISA法)测定了sVCAM-1,应用荧光免疫法测定了血清ECP、血清总IgE(tIgE)和特异性IgE(sIgE).结果:哮喘组的血清sVCAM-1(几何均数783.20±1.57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几何均数541.10±1.54ng/ml),P值=0.009;两组血清ECP含量未见明显差异,但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血清ECP(16.22±2.90μg/L)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病人的ECP(3.05±1.80μg/L)P<0.001;血清总IgE几何均数比较,哮喘组(474.50±2.38kU/L)显著高于对照组(24.34kU/L±2.25kU/L)P<0.001;血清特异性IgE分析提示蒿草花粉和户尘螨的sIgE不仅阳性检出率高,而且其血清sIgE的含量亦较高.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清sVCAM-1较正常人高,这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的移行有关;血清ECP的含量变化与哮喘患者的疾病状态有关;引起哮喘发作的主要变应原是蒿草花粉和户尘螨.

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 血清总IgE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特异性IgE 支气管哮喘

王莲芸 乔中东 赵嘉惠 张克军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 山西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试验室(太原)

国内会议

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

南昌

中文

105-107

2001-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