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广东省低山丘陵开发利用上的营养生态原理及其应用

对农林业土地的大量投资开发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动向,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管理方式,由此造成的环境退化问题与低产、低品质等问题相当严重.本文从养分利用角度,探讨广东省面积广阔的低山丘陵区集水区系统的营养循环特征,并论证一种以集水区为单元的农林业复合生态系统的合理性.应用集水区养分平衡原理,在小集水区内,由上而下立体配置林、果、草、鱼(塘)四个组份,它完全改变了自然土地养分流失的生态过程,使养分在集水区尺度上实现近拟闭合的养分循环,使养分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在集水区上部,种植以豆科树种为主的人工林,既能稳定小气候,控制水土流失,又能为整个系统提供氮素营养;中部种植果树,则获得经济收益;在下部种植草带,对上部径流水起过滤作用,同时为鱼塘提供草料;在谷底筑塘,使整个系统的养分在这里获得聚积与持留,通过塘泥的利用,则实现系统内养分的多次、多级利用.谷地筑塘对人工耕种(干扰)极其强烈的集水区系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经常性的耕作管理,造成较肥沃的表土不断冲刷,未被果对利用的肥料被淋洗损失,谷底鱼塘将使这些养分在集水区系统内获得保留.研究表明,在这种系统内,果、鱼产品的收获只带走了系统内养分的极小部分,同时,外源性肥料与饲料的投入可以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它是一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

养分平衡 集水区 复合生态系统

李志安 任海 彭少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市)

国内会议

第二届广东青年科学家论坛

广州

中文

415-421

2000-12-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