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棉花黄萎病菌致害棉株落叶的关键因素研究

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鄂荆1号(感病)为试材,采用人工接菌,研究了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致害棉株的内源激素乙烯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病菌的侵染促进了棉苗叶片乙烯释放量的增加.其中落叶型菌系致害的病株乙烯释放量的增加大大高于非落叶型菌系,高峰时,三个落叶型菌系V<,991>、V<,56>、T<,9>接种叶片的乙烯释放量分别是7.9、15.8和10.1ul/kg.h,相当于三个非落叶型菌系V<,10>、V<,67>,SS<,4>的3倍、4.9倍和3.5倍.落叶型菌系V<,56>侵染的棉苗乙烯释放量高达15.8ul/kg.h,相当于未接种CK的7.2倍.病株乙烯释放量的高峰期非落叶型菌系处理在接种后11天左右,落叶型菌系则在14天左右边时正值接种落叶型菌系的病棉株开始落叶的时期,明确了棉花黄萎病病株乙烯释放量的迅速增加是导致病株落叶的关键因素.

棉花黄萎病菌 落叶型 非落叶型 内源激素 棉株落叶

石磊岩 徐荣旗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国内会议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1世纪植物保护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

成都

中文

722-725

2001-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