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麦秆锈菌种群动态分析(1995~1999)
1995~1999年在国内13省自治区所属的54个县点共收集小麦秆锈病标样443份,涉及各类品种294个,于温室内繁殖分离得到832份菌株,鉴定出16个致病类型;其出现类型和发生频率分别为21C3CKH 13.1﹪,21C3CKR 25 4﹪,21C3CFH 11.8﹪,21C3CFR 11.4﹪,21C3CTH 5.9﹪,21C3CTR 13.7﹪,21C3CPH 8.0﹪和21C3CPR 6.7﹪,34MKG 0.7﹪,34C1MKP和34C1MFR为0.2﹪、0.1﹪,34C2MKH0.2﹪,34C2MKR0.1﹪,34C2MFH 1.9﹪,34C2MFK 0.2﹪.利用当前小麦秆锈菌菌株对43个小麦秆锈病单抗基因系的毒力频率测定结果为对Sr9e,21,26,30,31无毒力,对Sr5,33,35,37,38的毒力频率在0.95﹪~5.12﹪之间;Sr22的毒力频率年度间为2.97﹪~66﹪,99年最高为66﹪,出现上升趋势;Sr6的毒力频率98年为最高,达80.41﹪,而99年则下降为12﹪.Sr11的毒力频率由1995年的64.56﹪下降到99年的12﹪,Sr23和Sr24则由66﹪分别上升至88﹪和78﹪,Sr36的毒力频率变化于51﹪~71﹪之间.对其余Sr单基因系的毒力频率均在75﹪以上.
小麦秆锈菌 致病类型 毒力基因 种群动态分析
姚平 曹远银 梁福前 杨乃臣 邓长河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免疫研究室(沈阳) 沈阳市新城子区农业技术中心
国内会议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1世纪植物保护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
成都
中文
667-670
2001-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