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的构建和新进展

鉴于作物的表现是它的基因型与外界生态环境条件互作的生动的体现,而水稻品种的高产稳产性能,又决定于它的优良种质遗传潜力及其对外界生态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在总结以茎秆粗壮、耐肥抗倒高产为主要目标的“水稻杂交育种”先育种经验的基础上,50年代就本着生态育种战略决策,确立以矮秆为主体的综合性育种目标,开创“创造矮秆类型的水稻新品种选育”工程(“矮化育种”)。并相继开创“丛化育种工程半矮秆‘早长’超高产育种”工程,到90年代又着力开展“半矮秆根深‘早长’超高产、(特)优质育种”工程,为不断扩大其生态针对性,相继发展的四个“株型育种”阶段,在新的基础上解决了向前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做出新成就,而建成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

生态育种 株型 超高产 水稻

黄耀祥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农学会水稻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

杭州

中文

6-12

1999-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