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隧道内的空气动力学分析
该文透过空气动力及污染特运动分析发展程式模拟台湾坪林隧道(空气互换辅助传统从流式通风)内的污染物浓度分布。车行上坡孔道塞车是坪林隧道的最大通风需求状况,原本各行车孔道之单独通风藉由「共同通风坚井」与「空气互换管道」可结合一起考虑,故单孔道塞车时的最大通风需求可由另一孔道分担部分。通风坚井或空气互换处是隧道内空气最污浊的地方,通风设备军作使通风坚井或空气互换处的污染物浓度恰能符合安全标准即可;通风坚井较空气互换耗电但排污最有效,空气互换对平衡两孔道通风需求差异有优朗效果。两者功能类似。
汽车隧道 空气动力学分析
陈庆祥
大学式学院航空太空工程研究所(台北淡水)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29~234
1998-07-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