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喀斯特石山区致贫因素分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西南喀斯特石山区是我国集中连片的特贫区之一。这种区域贫困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文织、相互制约的一种综合现象,是历史长期积累的结果。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过度星殖,水上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生产力降低,农村人口缺吃少穿现象普遍,形成“人口增长——粮食紧缺——生态恶化——农民贫困”的恶性循环,努力消除农村人口的绝对贫困,打破贫穷的恶性循环,已是喀斯特石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任务。长期的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的相互叠加;是阻碍区域脱贫的内部制约因素。“贫困文化”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1)落后陈旧的生活方式和婚育观念导致贫困人口增加速度快;(2)人口素质低,文盲、半文盲比重大,科学技术的推广难度大,乡土人才缺乏,生产方式落后,贫困农户收入长期低下,(3)缺乏精神动力,对贫困熟视无睹,得过且过甚至依赖国家救济的消极态度,是阻碍区域脱贫的社会心理固素,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喀斯特石山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通讯困难,用电普及率低的困难现象长期不能解决,由于地处偏远,贫困农民值息闭塞,与市场缺乏有效的联系手段,农副土特产品卖价低,获得能力小,农户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广大贫困农民以满足自己生存需求为生产目的。产业结构单一,生产品种单一,农户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直接导致农民生活贫困,对外依赖度大。这是区域贫困的外部趋贫因素,研究解决喀所特石山区的区域贫困问题,取得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政策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大力发展林业,保护脆弱的咯斯特生态环境;(2)切实保护耕地,增加粮食产量,实现区域粮食自给;(3)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4)依靠科学技术是实现区域脱贫的保证;(5)加大外部资金扶贫力度。

喀斯特地貌 贫困 可持续发展 岩溶地区

但文红 蔡广鹏

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国内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岩溶石山地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贵阳

中文

91~96

1998-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