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喀斯特山区地球化学敏感性和生态环境脆弱性

“喀斯特”是碳酸盐岩经溶蚀作用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咯斯特山区虽然受人为活动的直接干扰较少,但人类活动已在全球尺度上影响地球环境的当今时代,仍被大气污染、酸沉降及气候变化所影响。山区陆地生态系统对氮沉降吸收少,水体硝酸盐含量高:山区土壤及河湖沉积物中有害微量金属和有机物容易积累;污染物的全球性扩散散落及全球性气候变化在山区的响应敏感。碳酸盐矿物的溶蚀与沉淀反应双向进行,一方面塑造了喀斯特区域新的溶蚀构造和景观格局;另一方面控制着喀斯特区域的水化学组成特征;再一方面还维系着大气CO<,2>与碳酸盐矿物间的平衡关系。水作为环境物质的溶液、溶剂和载体,在喀斯特生态环境演化及地球化学过程中处于“焦点”地位。喀斯特区域上层浅簿、土质贫瘠。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生态脆弱,呈现出石山荒漠化的趋势。从宏观而论,黔中地区表层土粒处于负增长状态。碳酸盐岩层中镶嵌的非碳酸盐类矿物的风化可能提供较多的残留物,以从宏观整体上维系着物理侵蚀的补偿关系。土是喀斯特地区环境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喀斯特生态环境观测面临全球、区域和局地三个层次的任务。从全球尺度上看,喀斯特地区水与碳酸盐岩相互作用是维系大气CO<,2>平衡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碳酸盐岩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碳库”而且溶蚀-沉积作用又使喀斯特地区成为大气CO<,2>的一个特殊“碳汇”。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观测是提供碳地质循环及其受近代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影响的典型实例。从区域尺度上看,喀斯特山区具有特殊的资源优势和严重的环境问题。有必要从喀斯特集中分布区的区域整体上认识其内部生态环境系统各子系统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与其相关连的非喀斯特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关系;认识其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制约关系,同属喀斯特的不同局地生态环境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观类型;表征出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可适性,从局地空间尺度上观测和认识不同喀斯特类型间的共性和差异必将有利于周地受损生态环境单元的复苏。鉴于喀斯特山区的背景特征,为保障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宜采取“上保中治下开发”、“城乡环境一体化”、“物质循环有效性”等对策。

喀斯特 地球化学 生态环境 岩溶地区

万国江

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

国内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岩溶石山地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贵阳

中文

1~7

1998-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