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区草地建设与畜牧业发展
通过多年的植被恢复与畜牧业发展试验研究,对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分别占草地面积30℅的中度和轻度退化天然草地采用封育措施,封育3~5年草地群落覆盖度由35℅提高到85℅,产草量比对照提高5~8倍;对占草地面积65℅的重度退化草地,在封育的基础上,又采用工程整地方法,进行灌草立体配置,建立人工复层植被,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并建造了300公顷示范样板,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已进行合理的放牧利用,载畜量比对照提高45℅.在人工植被建造方面,对不同坡面分别修筑水平阶、水平沟和鲁鳞坑,进行乔灌草立体配置,最佳配置模式分别是10°坡面阴坡为云杉—沙棘—苔草群落和油松—沙棘—蒿类为主.阳坡以油松—沙棘和油松—柠条群落为主.15°坡面为柠条—披碱草、柠条—草木樨、柠条—芨芨草群落.为了使草地畜牧业改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提出了应在退耕还林草、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走“草食牧业与农副牧业相结合的规模化半舍饲养殖的道路”,实行放牧与舍饲结合,并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草地产业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
黄土区 草地建设 畜牧业 人工植被
程积民 万惠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
国内会议
兰州
中文
89-92
2001-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