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南麓不同地区红腹锦鸡繁殖密度的比较研究
为了搞清中国特产珍禽红腹锦鸡对不同地区、不同生境状况的适应能力,作者于1998~1999年,选择秦岭南麓的佛坪保护区、长春保护区和洋县花园乡等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采用鸣叫计数法对红腹锦鸡的繁殖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红腹锦鸡在森林植被保存完整、长期受到严格保护的佛坪保护区三宫庙地区,种群密度最高(0.3.79只/hm<”2>),且多年保持稳定;在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的长青保护区大坪地区,种群密度最低(0.249只/hm<”2>);洋县花园乡虽然栖息地质量不够理想,且人为干扰严重,但由于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红腹锦鸡报数量开始逐年增多。作者认为,红腹锦鸡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能力和较高的繁殖成功率,只要保护其必要的栖息地并控制捕捉强度,红腹锦鸡在秦岭地区的种群数量可保持稳定并有所上升。
红腹锦鸡 秦岭南麓 繁殖密度 数量调查
丁长青 巩会生 赵雷刚 袁朝晖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管理局(佛坪)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佛坪)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洋县)
国内会议
昆明
中文
35~37
2000-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