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日北臺灣超大豪雨事件分析
本文利用傳統觀測和衛星遙測資料探討2017年6月2日蹂躪北臺灣之超大豪雨事件。結果顯示,低對流層鋒面/風切線擾動輻合,鋒前中低層大範圍暖平流、低層強西南氣流(低層噴流攜帶暖湮空氣至鋒區,且在臺灣北部鋒前強烈的速率輻合,以及與高對流層(200hPa)分流(輻散)等一致配合,為豪雨系統形成與加強準備有利的環境條件。豪雨系統鄰近地區之850~300hPa厚度型式呈明顯的分流,致使此等豪雨系統向上游(西)發展。衛星觀測顯示,在台灣北至西北鄰近地區演變中,雲系下衝流間的交互作用及雲系間的合併,在豪雨系統的形成、加強及發生地點,甚至移往何處?均扮演重要角色。在高空(200hPa)分流的控制下,豪雨系統的雲型呈V型/楔型,使雲系對流中心偏向上風區,雲系西側呈尖狀並逆風指向上風區,此有利新對流胞在上風區沿著邊界形成,並以邊界為軌道移動/發展,進而和母雲系合併而強化母雲系強度,延長降雨時間。衛星觀測又顯示,此兩豪雨系統之對流中心皆已超過對流層頂。該對流中心及其鄰近地區,在其加強至成熟階段籠罩北臺灣尤其北海岸更接近中心,加上此豪雨系統具有向上游發展、滯留及再生的特性,這些條件的一致配合是導致此次超大豪雨事件主因。
紀水上 劉清煌 葉錫圻
国内会议
厦门
中文
21-34
2019-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